天體物理,天體物理的發展(有視頻)
Tips: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或下一篇
天體物理學是研究宇宙的物理學,這包括星體的物理性質和星體與星體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應用物理理論與方法是來探討恒星結構、恒星演化、太陽系的起源和許多跟宇宙學相關的問題。
天體上發現的某些奇特現象也能啟發和推動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一些天體所具有的極端條件和宇宙環境為物理學提供了天然實驗室。
十八世紀老赫歇耳開創恒星天文學,這是天體物理學的孕育時期。
十九世紀中葉,三種物理方法對天體的結構、化學組成、物理狀態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天體物理學開始成為天文學的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
1859年,基爾霍夫對太陽光譜的吸收線作出科學解釋這使天體物理學不斷的深度化發展。
1859年,基爾霍夫斷言在太陽上存在著某些和地球上一樣的化學元素,是理論天體物理學的開端。
1946年美國開始用火箭在離地面30~100公里高度處拍攝紫外光譜。
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為大氣外層空間觀測創造了條件。
世界各國相繼發射宇宙飛行器,其中裝有各種類型的探測器,用以探測天體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波段的輻射,從此天文學進入全波段觀測時代。
拓展閱讀【視頻】天體物理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