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克洛是20億年前的天然核反應堆?還是史前文明的杰作?還是外星文明的布局?
【2017年7月30日100UFO研究中心 奇聞怪事】奧克洛核反應堆:史前文明的遺跡?在我們這個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太多的可能。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尚不能完全解釋地球上所發生的一些事情。近日,有國外媒體報道稱,非洲加蓬共和國的奧克洛(Oklo)核反應堆可能是史前文明留下的遺跡,并推測其形成于距今約20億年前。這一發現引發了科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一、奧克洛核反應堆的發現
奧克洛是非洲加蓬共和國的一個鈾礦的名字,同時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個史前核反應堆。奧克洛原本是法國核計劃的鈾礦供應地。1972年,法國的氣體擴散工廠在檢測這里的鈾礦時,發現其鈾-235含量不足0.3%,遠低于天然鈾-235含量的0.711%。進一步研究證實,這些鈾礦實際上是鏈式反應中生成的“礦渣”。
這一研究成果于1975年在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一次會議上公布,引起了科學界的震驚。那么,為什么科學家會認為這一核反應堆形成于20億年前呢?
二、鈾-235的作用與衰變規律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白鈾在核反應中的作用。鈾原子通過放射性裂變釋放出中子,從而引發其他鈾原子的裂變,最終導致核裂變鏈式反應并釋放出熱能等能量?,F代核反應堆正是利用這一原理來產生能量的。
中國科學院侯德封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明確指出,由于鈾-235的放射性半衰期為7億年,在放射性衰變過程中,其原子核的數目和濃度會不斷減少。也就是說,每7億年,鈾-235的數量就會減少一半。因此,20億年前,天然鈾-235的濃度可能超過3%。
盡管如此,要讓這一系列反應按照苛刻要求以及精密計算的步驟實現顯得十分困難。大自然很難具備這些條件。要知道,要發生核裂變鏈式反應,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高濃度鈾-235 :即使20億年前鈾-235的含量超過3%,要想使核反應堆不成為核爆炸,還必須使用中子慢化劑(如重水或石墨)。
嚴格比例配置 :即使滿足了上述兩個條件,也并不等于真能發生持續的核反應,還必須使鈾和慢化劑之間有嚴格的配置比例。
更令人驚訝的是,如此巨大的一個核反應堆,對周圍環境的熱干擾卻局限在反應區周圍40米之內,并且核反應所產生的廢物并沒有擴散,而是局限在礦區周圍。這種現象連現代高科技的人類也無法做到。
三、奧克洛核反應堆的運作機制
經過多年的探索,科學界終于認定奧克洛鈾礦中的鈾-235是核反應堆廢料的證據,表明這里曾經存在過一個自然形成的核反應堆??茖W家發現,當鈾原子發生核裂變時,被釋放出的中子以極快的速度運行,以至于不能被其他原子吸收,因而無法引發其他原子的鏈式裂變。然而,水能讓中子的速度慢下來。
在奧克洛的反應堆中,正是水的作用讓鏈式反應得以持續。然而,反應進行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這會將巖石中的水分蒸發干。沒有了天然緩和劑,反應堆就會停止反應。只有當巖石冷卻后,地下水重新補充水分,核反應堆才會再次啟動。
巧合的是,科學家發現奧克洛的礦石顆粒中氙氣含量較高。這足以證明,在周期性的冷卻過程中,氙氣并沒有揮發到空氣中,而是被保存在鋁磷酸鹽的巖石顆粒中。這種現象連現代高科技的人類也無法做到,令人稱奇!
事實證明,20億年前,種種機緣的巧合使得奧克洛鈾礦的鈾比例超過3%,并且利用地下水作為“慢化劑和控制閥”,使鏈式反應在人類難以想象的環境中,以間歇性噴泉式的穩定方式運作了數十萬年,并沒有發生核泄漏。這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
四、科學解釋與大膽假設
科學的解釋看似毫無遺漏,但宇宙如此浩瀚,科學的解釋是否能夠肯定20億年前到底發生了什么?關于奧克洛核反應堆,我們可以大膽想象:
1、史前文明的可能性
也許在20億年前,今天我們稱為奧克洛的地方,存在著高度發達的文明,遠遠超越今天人類的文明,并操縱了這一切。如果真是這樣,這么發達的文明是如何衰落甚至消失的呢?
2、外星文明的干預
或者,在地球文明的起源之初,是外星文明利用他們的科技手段推動了我們的文明發展。他們是否曾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建造了這樣的核反應堆?如果是這樣,這將是一個耐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