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邂逅UFO
UFO,是英文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的簡稱,通常譯為“不明飛行物”,但又不是普通的飛行物,而是常常與外星或宇宙空間聯系在一起的一種亦真亦幻的事物。
在中國古代,不明飛行物的目擊事件不在少數,甚至我們所熟知的文人,也成為目擊事件的親歷者和記錄者。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初三,蘇東坡被調離京師,去赴任杭州通判,途中,他來到江蘇鎮江暢游金山寺,晚上在江邊吟詩,不想看到了UFO。
蘇軾把這一情景寫成詩——《游金山寺》:“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飛行物像火炬般明亮,驚起了山中棲息的鳥群,這種奇觀,疑似外星來客。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提到,北宋嘉祐年間,“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
初出于天長縣陂澤中,后轉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開湖中。
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彼挠讶耸悄繐粽撸骸皶S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
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
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余里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
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
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這個飛來飛去的大珠,形狀猶如蚌,正是典型的飛碟形狀,而且會放出強光,來去迅捷,并且在當地逗留時間長達十幾年,先后停留在三個湖泊中。
與此同時,作者不忘強調許多居民都見過它,居民行人常常看見。
明代劉伯溫也在月圓之夜看見過不明飛行物,并寫了一首《月蝕詩》以記之:“招搖指坤月堅日,大月如盤海中出。
不知妖怪從何來,惝恍初驚天眼聯。
兒童走報開戶看,城角咿鳴聲未卒?!笨梢姡@是一個從海中飛出來的狀如盤的“大月”,圓形的發光物體。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塊雪堂漫記》中寫道:“仇益泰云:己酉二月中旬,從兄讀書其邑天寧秀碧峰房,粥后倚北窗了夜課。
忽聞寺僧聚喧,急出南軒,見四壁照耀流動,眾曰:天開眼。
仰見東南隅一竅,首尾狹而闊,如萬斛舟,亦如人目,內光明閃閃不定,似有物,而目眩不能辨。
暗淡無色,須臾乃滅。”馮夢龍轉述了其友人仇益泰的經歷,他看到了不明飛行物,“首尾狹而闊,如萬斛舟,亦如人目”,形狀類似于人的眼睛,所以百姓稱之為“天開眼”。
清末畫家吳友如有一幅《赤焰騰空》圖,畫的是南京朱雀橋上行人如云,皆仰目天空,爭相觀看一團團熠熠火焰。
畫家在畫面上方題記寫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鐘時,金陵(今南京)城南,偶忽見火毬一團,自西向東,形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緩。
維時浮云蔽空,天色昏暗。
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踮足者不下數百人。
約一炊許漸遠漸減。
有謂流星過境者,然星之馳也,瞬息即杳。
此球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甚屬濡滯,則非星馳可知。
有謂兒童放天燈者,是夜風暴向北吹,此球轉向東去,則非天燈又可知。
眾口紛紛,窮于推測。
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不覺也,系由南門外騰越而來者。
嘻,異矣!”吳友如這則題記,是一詳細生動之目擊現場描述:火球過南京城時間、地點、目擊人數、火球大小、顏色、發光強度、飛行速度以及各種猜測,皆有明確記述。
吳友如不乏“新聞采訪”的素質,此時他不忘采訪知情人“老叟”。
用現在的話說,一位老頭這樣告訴記者稱,“微覺有聲?!碑敃r,他聽到了微微的響聲。
這些目擊記錄,都像是UFO來訪。
這些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特殊景觀,到底是天象還是生靈,目前仍無法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