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代帝王順序表,含年號/簡介/主要事跡(共12帝268年/有視頻)
1、努爾哈赤(1559.2.21-1626.9.30)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
努爾哈赤 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權創立者。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關東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后,遷都沈陽。之后席卷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余城。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于沈陽福陵。清朝建立后,尊為清太祖,謚號: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2、皇太極(1592 -1643)
愛新覺羅·皇太極——建立大清的有為之君
閻崇年先生在《正說清朝十二帝》中,對皇太極的文治、武功、謀略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詳細地講解,還原了一個歷史上真實的皇太極。其文治包括革除弊政、調劑滿漢,族名滿洲、改名大清,“南面獨坐”、完善體制,造紅衣炮、創建重軍,從文治看來,皇太極可說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其死后謚號“文皇帝”,這個“文”就可說明他文治功業的特征。其武功包括向東出兵、兩征朝鮮,北向用兵、征撫索倫,向西用兵、三征蒙古,向南用兵、五入中原,由此可見,皇太極的一生就是四面開拓的一生,用“鷹揚天下”來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其謀略包括精心謀劃,繼承汗位;一后四妃,籠絡蒙古;松錦用兵,精于謀略;設反間計,除袁崇煥等,皇太極心計之深、謀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嘆為觀止。
3、順治(1638.03.15-1661.02.05)
愛新覺羅·福臨——清朝入關后第一代皇帝
6歲登上王位的福臨是在多智多勇又獨斷專行的叔父多爾袞與深明大義的寡母孝莊文皇后教導之下成長起來的皇帝。多爾袞病逝后,順治開始擺脫傀儡地位,對多爾袞實行了削除封號爵位、罷撤廟享謚號、籍沒家財等身后懲處。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盡管順治很想有番作為,也頗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終因他周圍尚未形成一支以他為主導的強有力的政治勢力,致使他在與朝中反對漢化的勛舊大臣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政治上的失意,使順治帝沉湎于與其弟媳董鄂氏的愛情之中。隨著與佛教高僧木陳忞等人的交往,他產生了遁入空門的思想。當他摯愛的皇貴妃董鄂氏死后,他的精神支柱完全崩潰,健康狀況每況愈下,24歲時又染上天花,很快便撒手人寰。
4、康熙(1654.5.4-1722.12.20)
愛新覺羅·玄燁——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統一臺灣,使清朝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大清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陸地總面積為1300萬多平方公里。
5、雍正(1678.12.13-1735.10.08)
愛新覺羅·胤禛——承上康熙、下起乾隆
雍正在位13年,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耗羨銀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后,為提高軍務效率,在離養心殿百步之遙的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更是鑄就了沿襲至清末的帝后獨攬軍政要務的集權模式。有鑒于康熙朝諸皇子爭儲位的慘痛教訓,雍正創立秘密建儲制,即將已選定的儲君姓名,寫好密藏匣內,再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以備不測。這一制度,有助于以后乾嘉道咸幾朝皇權的順利過渡。
6、乾隆(1711.9.25-1799.2.7)
愛新覺羅·弘歷——把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
乾隆皇帝之所以是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是因為他把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也是他親手將它拖向衰落,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后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從縱向上看在他的治理下中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景象,超越了前朝;從橫向上看由于他晚年固步自封、盲目自大,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使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拉大,被世界遠遠甩在了后面。
7、嘉慶(1760.11.13-1820.9.2)
愛新覺羅·颙琰——上承康乾盛世,下啟咸道衰世
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號嘉慶,1795年~1820年在位。在位前四年是太上皇乾隆帝發號施令,嘉慶帝并無實權。乾隆帝死后才獨掌大權。他懲治貪官和珅,肅清了吏治。他在位期間是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內憂外患此起彼伏,國內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統治危機出現。他繼續推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清朝落后世界大潮,留下千古遺恨。
8、道光(1821-1850)
愛新覺羅·旻寧——禁煙運動失敗,鴉片戰爭失敗
道光帝作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絕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湮沒無聞,但作為鴉片戰爭的頭號當事人,卻成為后世無法回避并屢屢提及的人物。
一位勤政節儉的皇帝,卻鮮有作為。一個看似平庸的王朝,卻成為中國歷史的“分水嶺”。作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絕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湮沒無聞,但作為鴉片戰爭的頭號當事人,卻成為后世無法回避并屢屢提及的人物。
9、咸豐(1831-1861)
愛新覺羅·奕詝——帝王之中最“苦命”的皇帝
從一個帝王的角度來說,咸豐帝的資質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繼位以后,重用漢族大臣,嚴懲貪污腐敗,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與其他的一些封建帝王一樣,在一生中有敗筆也有功勞,但是他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對于世界大勢缺乏了解,最終沒能挽救清朝的衰落,作為《北京條約》的直接簽訂責任人,他被刻在了中華民族的恥辱柱上。從個人際遇來說,在歷代帝王之中,咸豐帝的命運差不多是最慘的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沒落也讓他碰上了,他駕馭的又是一條已經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瘡百孔的破船。他無處回避,責無旁貸又無力回天,為此痛心疾首,抱終身之恨。
10、同治(1861-1875)
愛新覺羅·載淳——大清去世年齡最小的一位皇帝
同治皇帝名載淳,六歲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歲病死,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是有幸啊?還是不幸啊?說同治他有幸的,怎么說他有幸呢?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尊榮,過著錦衣玉食,鐘鳴鼎盛的生活,沒有兄弟跟他競爭,順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11、光緒(1871.08.14-1908.11.14)
愛新覺羅·載湉——年輕發奮生不逢時的衰世皇帝
光緒帝作為衰世皇帝,他具有勵精圖治,救亡圖存的進取精神,同時又有對慈禧太后的獨斷專橫逆來順受的軟弱性格。這是他從小就被束縛、被壓抑造成的后果,加上當時的情勢,使他不敢也不能與太后徹底決裂。所以我覺得我們不能在這方面過多的苛責他。這造成了國家的悲劇,同時也造成了載湉個人的悲劇。
12、溥儀(1906.2.7-1967.10.17)
愛新覺羅·溥儀:我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我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其曾祖父為道光帝,祖父為道光帝第七子、咸豐皇帝-醇親王奕譞,父親為醇親王奕譞五子、同治帝堂弟、光緒帝親弟-攝政王載灃。也就是說,他是道光帝的曾孫,醇親王奕譞的孫子,咸豐帝和慈禧太后的侄孫,同治帝的堂侄子,光緒帝的親侄子。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辛亥革命以后,溥儀宣布退位??箲饡r由于充當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傀儡皇帝,被定為戰犯,后被毛澤東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公民,1967年在北京死去。其為清朝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溥儀
拓展閱讀:【視頻】中國歷代帝王畫像 清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