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什么時候毀滅,如何給地球續命
地球的末日可能源于太陽膨脹、小行星撞擊或人類自身行為,但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科學家們已提出多種應對方案,而拯救地球的創意遠比毀滅它的可能性更加豐富。
一、太陽的中年危機
地球的"退休計劃"最早也得排到50億年后。科學家發現,太陽現在正值壯年(46億歲),但就像人到中年會發福一樣,太陽未來會膨脹成紅巨星,把水星、金星吞進肚子,地球可能變成一顆烤焦的玻璃球。不過別急著收拾星際行李——50億年相當于把人類文明史重復25萬次,那時人類要么早搬去外星,要么已經發明了"行星空調"。
二、宇宙保齡球場
恐龍滅絕事件告訴我們,宇宙就是個巨型保齡球場。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就能引發全球寒冬——相當于把珠穆朗瑪峰砸進墨西哥灣。好消息是NASA的"行星防御協調辦公室"正盯著近地天體,壞消息是宇宙里還有無數沒被觀測到的"隱形球瓶"。最近一次擦肩而過發生在2029年,足球場大小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將離地球3.2萬公里,比氣象衛星還近。
三、人類自己更危險
比起天災,人類自己研發的"作死套餐"更危險:全球核武庫足夠把地球表面犁平7次;塑料垃圾正以每分鐘一卡車的速度涌向海洋;亞馬遜雨林消失的速度相當于每秒失去3個足球場。最諷刺的是,我們一邊擔心世界末日,一邊給地球安裝著"定時炸彈"。有科學家開玩笑:"外星人根本不用入侵,等他們來的時候,我們早把自己玩沒了。"
四、末日生存指南
如果真遇上地球倒計時,先別急著寫遺書。對付小行星可以用航天器撞偏軌道;應對太陽膨脹可以給地球裝推進器搬家;至于核戰爭?建議重溫1983年蘇聯軍官彼得羅夫的傳奇——他靠直覺判斷核警報是系統故障,單槍匹馬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戰。記住,科幻電影里的末日場景,99%都被科學家寫進了應急預案。
五、如何給地球續命?
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聽著酷,但改造火星大氣需要1000年。更現實的方案是:把太平洋垃圾做成太空電梯纜繩,用二氧化碳造鉆石鋪路,或者學《流浪地球》給行星裝發動機。最近有個瘋狂提案:往平流層撒反光粒子給地球打遮陽傘,成本只要亞馬遜老板貝佐斯10天的收入。你看,拯救地球的腦洞,可比毀滅它的花樣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