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水星也很小卻可以稱為大行星,冥王星卻不行?
Tips: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或下一篇
你可能聽說過太陽系原本有“九大行星”,但2006年后冥王星被“踢出群聊”,只剩八顆行星。很多人困惑:水星明明比冥王星還小,為什么能保住“行星”頭銜?這事兒要從行星的定義說起。
一、行星的三大“鐵律”
國際天文學會給行星定了三條規矩:
1、繞太陽轉 (水星和冥王星都符合);
2、夠圓 (質量足夠大,引力能把自己捏成球,兩者也達標);
3、清空自家軌道 (這才是關鍵)。
水星雖然個頭小(比月球大不了多少),但它所在的軌道干干凈凈,周圍沒有其他“鄰居”搶地盤。而冥王星的軌道不僅擠滿了柯伊伯帶的“小行星親戚”,還和海王星的軌道交叉。打個比方,水星是“獨行俠”,冥王星卻住在“小行星社區”里。
二、冥王星的“黑歷史”
1930年發現冥王星時,科學家誤以為它是太陽系邊緣的“孤獨大個子”。但隨著技術進步,人們發現柯伊伯帶有成千上萬和冥王星類似的天體,甚至有些(比如鬩神星)比冥王星還大。如果冥王星算行星,這些“兄弟姐妹”也得跟著“升職”,行星名單會越拉越長。
三、科學的進步就是不斷“打補丁”
2006年的新定義,本質上是為了避免太陽系“行星泛濫”。水星雖然小,但完美符合所有標準;冥王星則因為“家不夠大”被歸為“矮行星”——相當于行星界的“預備役”。這就像學校分班:水星成績達標進了尖子班,冥王星因為偏科被調到了普通班。
直接看視頻:深度分析:水星是行星,冥王星為何被降級為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