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UFO碰撞地點”新解:遠古超級火山噴發所致!
在火星赤道區域存在著500多萬平方公里的突起沙丘和梅杜莎槽溝層,科學家認為形成之初的面積是現今所觀測的兩倍。
圖中是歐洲航天局“火星快車”探測器拍攝的梅杜莎槽溝層,它可能是太陽系最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形成的,并非之前一些人猜測的是外星UFO碰撞地點。
圖中是火星梅杜莎槽溝層面積大小(紅色部分)與地球上最大火山沉積層魚峽谷凝灰巖(黃色部分)的大小對比,后者是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噴發沉積區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現今的火星氣候需要一個帽子和一副太陽鏡,以及能夠保護你免遭全球地獄級風暴傷害的任何措施,但在數十億年前,你如果在火星表面則僅需一雙膠鞋。
目前,發表在5月22日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雜志:行星》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大約30億年前,整個火星表面可能被淺海洋覆蓋著,海水很淺,只有20厘米深。
但遠古火星“水世界”時期僅是一個行星更大規模進化事件形成的結果。
研究報告作者稱,大約35億年前,火星此后持續了5億年時間的超級火山爆發,可能改變了火星巖石圈的每一個特征。
研究報告作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行星科學家盧金德拉·歐嘉(Lujendra Ojha)是著名火星水資源發現者,他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火山噴發標志著火星大氣、表面和內部演化的關鍵時刻。”富有爭議的“UFO碰撞地點”同時,對于陰謀論者不幸的是,火星遠古時期火山噴發可能意味著之前倍受爭議的“UFO碰撞地點”,僅是遠古時期火山噴發形成的地質結構。
對于火星遠古時期火山噴發的證據,歐嘉和同事凱文·路易斯(Kevin Lewis)觀察了火星最神秘的地質標志:風沙侵蝕形成的山丘,以及被稱為“梅杜莎槽溝層(Medusae Fossae Formation)”的臺地結構。
歐嘉說:“這是一種巨大的沉積地形結構,不僅存在于火星表面,而且還存在于太陽系內其它星球。”這種不同尋常的區域沿著火星赤道延伸,面積大約是美國面積的五分之一,與鄰近的平坦地形形成了鮮明對比。
研究人員表示,該區域的巖石也比普通火星火殼質地更軟,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侵蝕成奇怪的結構。
陰謀論者喜歡將梅杜莎槽溝層描述為“外星人飛船墜毀地點”,但是科學家傾向對該異常地形進行簡單解釋——或許滾動巖石部分是由冰構成,或許它們可能是遠古火山噴發殘留的多孔物質。
為了獲得更明確的答案,歐嘉和路易斯對比了之前幾次火星軌道飛行器任務采集的雷達和重力數據,通過這些綜合測量,他們發現梅杜莎槽溝層密集低于火星表面其它部分,確切地講,梅杜莎槽溝層的密集僅是火星表面平均密度的三分之二。
依據歐嘉的觀點,這項最新研究排除了冰層解釋理論,因為冰密度低于巖石。
如果梅杜莎槽溝層部分是由冰構成,那么密度測量就必須比實際要低許多。
然而,梅杜莎槽溝層密度接近于叫做熔灰巖的陸地巖石,它們形成于熾熱火山氣體冷卻成固體的階段,這些巖石呈多孔狀,并且密度低于固體巖石,就像梅杜莎槽溝層一樣。
對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來講,這是梅杜莎槽溝層是火山噴發形成的清晰證據。
太陽系最大的一次火山噴發?研究人員預測稱,梅杜莎槽溝層曾覆蓋火星表面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火山噴發并非一夜之間簡單地形成美國西海岸面積大小的沉積區域。
研究人員表示,為了制造梅杜莎槽溝層面積大小的區域,火星火山必須猛烈噴發,可能是迄今以來最大的火山噴發。
更重要的是,這些超級火山噴發必須在大約5億年時間里發生數百次,才能形成梅杜莎槽溝層大小的沉積區域。
他們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火星存在如此大面積的火山沉積對于理解該行星火山活動歷史、內部結構以及揮發性物質具有重要意義。
奧嘉強調稱,如果發生火山噴發,將從各方各面改變整個星球。
火山噴發釋放的溫室氣體將涌入空中,火星氣候將嚴重變暖,火星土壤和火殼成分也會發生變化,大量水流淌在火星表面,使火星變成一個巨大的水坑。
下一步研究火星歷史潛在的重大變化事件是非常有必要的,幸運的是,火星正在緩慢地進化,地球人類可能擁有一張“前排座位”,更好地觀測分析火星進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