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火星登陸大戲59天后上演
奧運賽場已經接近尾聲,美國穩坐老大的位置。
歐洲的英國排在第二,而中國僅在第三。
在航空的賽場上一直也都是美國的天下,歐洲緊隨其后。
美國宇航局2年后載人登陸火星(鏈接)。
中國將在5年內探測火星(鏈接)。
幾乎就是每兩年發射一次探測器,探測火星。
這次歐洲發射的火星探測器,10月將進入火星軌道。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幾乎每隔26個月,地球人都會向火星發射一兩艘探測器,這是藍星人兩年一度的太空大戲,而美國宇航局是近20年來火星探測的絕對主角。
不過今年例外,因為一個不靠譜的部件供應商,NASA的洞察號著陸器“掉了鏈子”,發射推遲兩年,因此本年度火星登陸大戲被歐洲人搶了風頭。
歐空局火星快車號高分辨率立體相機拍攝的子午線平原,橢圓圈內為斯基亞帕雷利號著陸區域,緊鄰機遇號目前所在的奮進撞擊坑。
由俄歐合作的“痕量氣體軌道探測器(TGO)”于今年3月離開地球,并將在今年10月中旬進入火星軌道,它攜帶了一臺600公斤重的著陸器“斯基亞帕雷利號”(Schiaparelli),該著陸器以19世紀意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命名。
斯基亞帕雷利號是歐洲第二個登陸火星的探測器,第一個是2003年底失敗的小獵犬2號。
按計劃斯基亞帕雷利號將于10月19日登陸火星,著陸地點位于火星東西半球交界處的子午線高原,著陸區域距離目前仍在火星上頑強生存的機遇號火星車非常近,這輛火星車將迎來一位來自歐洲的鄰居。
斯基亞帕雷利號將著陸在一片100千米×15千米的橢圓區域內,這里是子午線高原南部的一片臺地,距離赤道很近。
從得到的火星地形圖上看,該區域表面平坦光滑,適合斯基亞帕雷利號安全著陸。
十二年前,NASA的機遇號火星車也是在子午線高原著陸的一個隕石坑內著陸的,目前在該區域直徑達22千米的奮進隕石坑附近停留了近五年的時間,奮進撞擊坑緊鄰斯基亞帕雷利號著陸區域的東南方,距離非常近。
斯基亞帕雷利號與人體的大小比較。
斯基亞帕雷利號將在距火星表面121千米高的地方開始進入大氣,并將速度從2.1萬千米/時降低到最后著陸時的10千米/時,整個過程約6分鐘。
子午線高原已被軌道上的火星探測器研究過很多次,這里的地表主要為粘土沉積物與硫酸鹽,它們通常是在有液態水的環境下形成的,暗示該區域在火星古代有水體存在。
事實上,在火星快車拍攝的該區域圖像上,能清楚地看到南部區域有水侵蝕形成的溝渠痕跡。
此外,該地區很多撞擊坑內存在眾多沙丘,沙丘周圍顏色較深,其形狀由風與塵暴共同作用形成。
斯基亞帕雷利號著陸火星過程示意圖,在脫離TGO之后,會在防熱護盾、減速傘、及推進器等設備幫助下實現軟著陸。
斯基亞帕雷利號將驗證火星著陸的關鍵性技術,為2020年歐空局首輛漫游車登陸火星做準備。
斯基亞帕雷利號登陸后將依靠電池在火星表面工作至少三天,攜帶的科學載荷將測定著陸點的風速、濕度、氣壓和溫度等數據。
斯基亞帕雷利號將首次對火星表面的電場進行測量,這是以前其他探測器未有做過的。
此外,它還會對大氣粉塵濃度進行研究,為科學家對火星表面揚塵現象中靜電的作用提供新見解,這些靜電也是觸發火星沙塵暴的原因之一。
目前斯基亞帕雷利號正在前往火星的途中,在10月16日,它將于痕量氣體軌道探測器分離。
三天后,它將利用隔熱罩、降落傘、反推系統以及自身的緩沖結構實現軟著陸,整個下降-著陸過程約6分鐘。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