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d

  • Explore

  • Universe

  • Wiki

  • 宇宙天體知識之地球并非圓形!

    首頁>宇宙之迷>點擊:4448℃作者:formermaster(原創)發布時間:2017-01-04 23:37:12
    Tips: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或下一篇

    現代天文學認為,宇宙是所有時間空間物質的總和, 是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整體,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最大研究對象。

    解釋宇宙的科學方法和理論構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宇宙學。

    時至今日,宇宙學已經成為了一門精確科學。

    在浩瀚的宇宙之下,人類不過是比世間一顆灰塵還小的,甚至快要看不見的顆粒而已。

    我們從古至今聊聊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古代對宇宙的定義,有西漢的《淮南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發現我們的宇宙已經膨脹了138.2億年,但宇宙的直徑顯然要大于這個數值,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可達到920億光年,甚至更大。

    人類所觀察到的部分宇宙的物件大約是由4.9%的普通物質(構成恒星、行星、氣體和塵埃的物質)或“重子”,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構成。

    重子物質構成星系際的橢圓形在宇宙中,地球是人類目前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宇宙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誕生初始條件及其后續演化的宇宙學模型,這一模型得到了當今科學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確的支持。

    宇宙學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觀點為:宇宙是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演變而來的,并經過不斷的膨脹到達今天的狀態。

    暗物質和暗能量分別通過對普通物質產生的引力作用和推動宇宙做加速膨脹而表明它們的存在。

    如果暗能量不存在,那么物質間的萬有引力作用就不會減慢宇宙的膨脹,但是天文觀測表明我們的宇宙在做加速膨脹運動。

    地球原來是近似圓形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

    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大地都是近似球形的。

    這一觀念為后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被17世紀初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所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體系模型地心說。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周圍的行星都以地球為中心,繞著地球轉。

    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

    為了說明行星運動的不均勻性,提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

    1543年,N.哥白尼所著《天球運行論》正式提出了“日心說”觀點, 認為太陽是行星系統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繞太陽旋轉。

    地球也是一顆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樣自轉,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樣圍繞太陽轉動。

    在中世紀的歐洲,托勒密的地心說由于符合神權統治理論的需要,一直占有統治地位。

    為了捍衛日心說,不少仁人志士與黑暗的神權統治勢力進行了前仆后繼的斗爭,付出了血的代價。

    1609年,J.開普勒的開普勒三定律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日心說,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打下了基礎。

    1608年利普賽發明望遠鏡后,伽利略立即加以改造并指向蒼穹。

    1610年,伽利略發表了劃時代的著作《星際使者》,朦朧的銀河原來是無邊的星海,皎潔的月亮竟然布滿了環形山,燦爛的太陽哪知會有黑子,而金星的相位變化和木星的4顆衛星恰恰是日心說最可靠的證。

    1687年,I.牛頓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使哥白尼的學說獲得更加穩固的科學基礎。

    星系分類根據可反映星系發展狀態的序列號對星系進行了分類,可以粗略地將星系劃分出橢圓星系、透鏡星系、漩渦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五種。

    太陽系天體太陽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里的所有天體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

    同時,太陽又作為一顆普通恒星,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

    太陽的半徑為696000千米,質量為1.989×10^33克,中心溫度約15000000K ,年未知年。

    如果一個人站在太陽表面,那么他的體重將會是在地球上的20倍。

    現代星云假說根據觀測資料和理論計算,提出:太陽系原始星云是巨大的星際云瓦解的一個小云,一開始就在自轉,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縮,中心部分形成太陽,外部演化成星云盤,星云盤以后形成行星。

    目前,現代星云說又存在不同學派,這些學派之間還存在著許多差別,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證實。

    地球是離太陽第三顆行星,是我們人類的家鄉,盡管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

    比如,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面積大部分被水覆蓋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質量M=5.9742 ×10^24 公斤,表面溫度:t = - 30 ~ +45。

    英國科研人員在《天體生物學》雜志上報告說,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等可能劇烈改變環境的事件發生,地球適宜人類居住的時間還剩約17.5億年,不過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可能縮短這一時。

    關于宇宙的報道有很多種,宇宙讓我們有無限遐想,無限可能 。

    用一個易懂來說說宇宙。

    宇宙飛船眾所周知,它僅在太陽系就很難行進了,而太陽系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

    目前宇宙飛船最高的速度也只有兩三萬公里一小時。

    光速可是30萬公里一秒。

    我們現在的最快速度相當于光速的0.003%。

    相當慢吧。

    ---從地球到太陽,幾億公里的距離,光只需要八分鐘。

    我們的火箭等卻需要一年。(從地球到火星,也類似)從地球到冥王星50億公里,光只要四五個小時,火箭卻好幾十年。

    這還是我們太陽系以內的。

    到太陽系內最邊緣的地方,比如彗星源oort cloud有多遠?大概一光年。

    一光年可是10萬億公里。

    光要一年,我們卻要三萬年!隔壁其他恒星呢,四光年,也要十萬年。(比如proxima centauri那顆星星,剛發現有個和地球差不多的星球。

    盡然最近但是去一趟還好那么十多萬年時間,)更別說其他星系內其他恒星,都幾千幾萬光年的距離,過去一趟還要幾千萬年。

    其他星系都幾百萬光年距離,更不用說。

    就算要去最近的恒星,那都要十萬年。

    科技不夠發達,當然過不去了。

    ---比喻一下吧:如果地球跟火星是兩個挨在一起的玉米,距離一厘米左右;地球跟proxima centaurii那顆最近恒星,距離有多大?大概是200、300米。

    隔壁小區這樣的距離。

    到火星隔壁那一粒玉米都要花一兩年時間,如何去幾百米之遠的小區呢?根據這個比例,我們銀河系有多大?大概是整個地球表面多有國家這樣的規模。

    到其他星系,那是地球到月球這樣的概念。

    ---雖然很悲觀,還是有希望。

    目前有一些技術能達到光速的10%左右。

    到火星幾個小時,到冥王星幾天,到其他恒星星系也只有五十年。

    但是這些處于早起研究,費用超大。

    我們這一輩子還看不到那種技術水平。

    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現在太早了。

    科技還在進步,人類會有不一樣的創新,科學會慢慢解釋這一切。

    宇宙我們慢慢來了解。

    文字:
    回到頂部
    国外产一级毛片菠萝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