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為“龍”的傳人?那么龍真的存在么
傳說,龍是一種神異生物。 各地傳說豐富。 龍是漢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吉祥雄偉的象征。 龍的普通級別類型是有兩個杈角、蛇身、四足、鱗片、腥味濃烈,非標準類型還有獨角龍等。
龍的原型有“新中國龍”化石里的美麗瓦窯龍,有雙角。
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習俗。
中國歷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傳說文獻更是龐大。
古代最著名話題有三國時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觀龍并令畫工當場繪像且令文臣對此吟詩作賦。
有的地方還傳說天擊惡龍的故事。
龍的傳說是中國民間一個文化倉庫。
對于未知的事物,人總是不斷做出假設然后不斷推翻,直到找到真象。
跟隨著社會的普遍觀念,我也曾認為“龍”只是神壇上想象出的東西,還曾質疑它作為中華民族圖騰的意義。
圖騰是能代表一個民族性格和觀念的東西,它們往往擁有一個民族向往得到的的能力。
比如蒙古族的圖騰是鷹,熊和狼,鷹翱翔蒼穹代表自由,熊力大無窮代表勇敢,狼則擁有最優秀的團體合作精神。
這些蒙古人身邊的動物擁有在草原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人類崇拜它們,所以將它們作為民族圖騰以鞭策自己。
而所謂“龍”代表勇敢聰慧的說法有什么根據呢?是因為它有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嗎?還是傳說它能興風作浪呢?但是幾千年來,一個龐大而智慧的民族卻把它作為圖騰供奉,不可能是沒有道理的。
由于好奇,我查找了近代關于目擊龍的報告,逐漸整理對它存在的想法。
雖然我沒有養一條在我家客廳,也沒有任何照片或化石為證,但既然社會普遍認識能在沒有任何確鑿證據下證明龍不存在,那么我也能在同樣情況下證明龍存在!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
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
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在《西游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云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漢族民間普遍的信仰。
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云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渡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古代正史及野史素有大量群眾乃至達官貴人奔走數百十里,競相圍觀一種巨型罕見生物的記載,那是一種腥味極重,滿身魚鱗,長著四只腳爪,嘴邊有觸須,頭上有雙角或獨角,困蜿于地的生物。
古代人民常會為這種生物搭棚,澆水以緩解其痛苦直到它藉滂沱大雨它騰飛而去。
因為罕見,人們才會“奔走百里,竟往觀之”,古代文獻不曾出現這種生物張牙舞爪地傷害圍觀群眾的記載,它不但不傷害人,在陸地上,甚至連移動也有困難,像只喪家犬似的垂頭喪氣,當人們一桶桶地往其身上澆水時,它身上的鱗片也會為之開合,甚至能夾住圍繞其身的蠅蟻。
這與“見之百米外,唯恐避之不及”的鱷魚大不相同,鱷魚在古代中國并非罕見,而且在陸地上也兇猛異常,能追趕牛羊。
這種被稱為墜龍的現象并非為古代獨有,在近代歷史上也曾出現過。
營口墜龍事件1934年的夏天,營口陰雨連綿,持續下了40多天的大雨,遼河水暴漲,遼河北岸的蘆葦塘變成了一片汪洋,魚蝦漂浮在水面上,空氣中飄散著一股強烈的腥臭味道。
大雨過后,當時生活在遼河北岸的人們都能聞到葦塘內的腐臭氣味,但卻始終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天,一個看管葦塘的人順著味道走去,在他扒開蘆葦時,驚奇地發現在蘆葦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尸骸。
看葦塘人惶恐不安,慌慌慌張張地拔腿就往回家跑,據說到家后他一頭扎到炕上,從此一病不起。
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這個怪物曾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距離入???0公里處。
肖素芹:我9歲那年看到的,我在馬身上站起來,我爸扶著我,我站著看的。
看到龍眼睛半睜不睜,它尾巴回過來綣著,兩爪子在前邊,你看兩爪子就像龍爪一樣一樣的。
龍離開水不行,干巴。
龍都要生蛆架勢。
當時,老百姓認為天降巨龍是吉祥之物,為了使困龍盡快上天,人們有的用葦席給怪獸塔涼棚,有的挑水往怪獸身上澆,為的是避免怪物身體發干。
據說,人們都非常積極,即便是平日里比較懶惰的人也都紛紛去挑水、澆水。
而在寺廟里許多百姓、僧侶每天都要為其作法、超度,此舉一直持續到又一次的數日暴雨過后,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為止。
然而,二十多天以后,這個怪物第二次又奇異地出現了,這次出現是在距遼河入???0公里處的蘆葦叢中,此時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難聞的尸骸。
1994年,由華夏出版社出版,馬小星所著的《龍:一種未明的動物》也詳細研究了發生在近代黑龍江的另一起墜龍事件,既由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博物館任青春根據其父親任殿元于1944年在黑龍江省松花江流域目擊的龍之口述所整理撰寫的《我所看到的黑龍》一文,刊載于1989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外書摘》第三卷第四期上。
馬小星對此松花江墜龍事件極度重視,花費數年時間大量查閱古代文獻,并數次委托及親身前往松花江(黑龍江省肇源縣與吉林省扶余市之天然界限)流域調查。
《龍:一種未明的動物》搜集了大量記載和目擊者的證詞,試圖證明龍是一種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生物。
這個世界很大,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人類認識的東西還很有限,而沒見過的東西不等于不存在。
這個世界在變化,在這幾萬年中,它可能經過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曾看過一本書,上面根據上古時壁畫,推論龍在當時用來拉車,相當于馬,是一種平常的動物。
如果是那樣,遠古時必定有種有一定智商并有幾米長的大龍與人親近,那種畫面可沒人能相像出來啊!這篇文章沒有提綱草稿,想到哪寫到哪,出入肯定是有的,還請讀者多多指出。
不知道這篇文章能不能給人一些啟發,只希望別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的就好。
我也不知道如果龍被發現被認知是不是好事,說不定只會加速它的滅亡;或者它已經絕種了!但是希望更多人把它看成一種未知生物,而不是一種假想的東西!